【二十四节气之】惊蛰的由来和习俗

更新时间:2024-03-05    浏览量:158

【二十四节气之】惊蛰的由来和习俗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二月节……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,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惊蛰,天气继续回暖,地温升高,使冬眠的小动物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,就开始从冬眠状态复苏,因此,称为惊蛰,就是把蛰伏的小动物唤醒的意思。从自然界来说,惊蛰以后,大气层冷暖气流变化大,会出现雷电天气,因此,有惊蛰打雷醒百虫之说。我国古代的人们非常重视惊蛰节气,因为惊蛰一到,忙碌的春耕就要开始了。


一候,桃始华

惊蛰之日桃始华,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,乃闹春之始,红入桃花嫩,青归柳叶新,粲然而花华。惊蛰时节,蔷薇科的植物如苹果花、桃花、蔷薇、樱花等纷纷盛开,其中桃花和樱花是最明艳的存在。

二候,仓庚鸣

惊蛰后五日,“仓庚鸣”,仓庚就是黄鹂,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,嘤其鸣,求其友,鸟出而鸣啼,春暖花开之庆也。

三候,鹰化为鸠

再五日,“鹰化为鸠”,古人称“鸠”为布谷鸟,仲春时因“喙尚柔,不能捕鸟,瞪目忍饥,如痴化”。到秋天,鸠再化为鹰。

再五日,“鹰化为鸠”,古人称“鸠”为布谷鸟,仲春时因“喙尚柔,不能捕鸟,瞪目忍饥,如痴化”。到秋天,鸠再化为鹰。

祭白虎是惊蛰的特色活动,白虎在民间传说里除了是守护一方的神兽,也掌管着中国民间的口舌、是非。相传给白色纸老虎嘴上涂抹生猪肉,就可以化解这一年中的口舌是非。

吃梨是民间流行的习俗,因为梨与离谐音,有远离的意思。惊蛰又是昆虫苏醒的时候,农民在这天吃梨据说可以让虫害远离庄稼。

惊蛰唤醒了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,所以古时惊蛰当日,人们会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以香味驱赶蛇虫鼠蚁和霉味,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,亦即“打小人”。

响雷,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。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,长了翅膀的大神,一手持锤,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,发出隆隆的雷声。惊蛰这天,天庭有雷神击天鼓,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。



寻找昆虫

春雷一响,惊动万物,众昆虫被惊醒。孩子们可以去自然界寻找各种昆虫喽!

播种

惊蛰标志着春耕时节的到来,此时农民伯伯们也要开始忙碌于田间,辛勤劳作了。孩子们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亲手种下一颗小种子,体验播种的乐趣。

整理花木

小朋友,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到,小区内、花盆里的植物已经悄悄的冒出了新芽,惊蛰前后,是它们成长的最佳时期,请小朋友们多帮它们松松土、浇浇水,修剪一下过冬残留的枯枝,相信在你们细心照料下,这个春天,植物会长得更茁壮的!

画春天

小朋友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野外、公园里走一走,看看抽芽吐蕊的柳枝,含苞待放的春花,呼吸初春时节温暖湿润的空气,用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“惊蛰”美景。

品尝美食

 惊蛰时节,气温还是偏低和干燥,因此还应多吃生津润肺的食物。梨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的功效,在民间素有“惊蛰吃梨”的习俗,说是吃梨助益脾气,令五脏和平,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。家长朋友们不防和孩子一起制作、品尝美味的冰糖雪梨水。

正值惊蛰节气,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朗诵有关惊蛰的古诗,讲讲有趣的绘本故事吧!


惊蛰》

左河水

一声霹雳醒蛇虫,

几阵潇潇染紫红。

九九江南风送暖,

融融翠野启农耕。



《咏廿四气诗·惊蛰二月节》

【唐】元稹

阳气初惊蛰,韶光大地周。

桃花开蜀锦,鹰老化春鳩。

时候争催迫,萌芽互矩修。

人间务生事,耕种满田畴。

常言说得好,“春冻骨头秋冻肉”。惊蛰时节,早晚温差大,阴雨天气多,乍暖还寒很容易导致感冒。惊蛰常有倒春寒现象,故民间有“春捂秋冻”之说。这个时候衣着可下厚上薄,穿衣遵循“背暖、肚暖、足暖,头和心胸要寒”的要领,以手脚暖、背后无汗为大原则。当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就可以不捂。


进入惊蛰,多种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繁殖,是流感、腮腺炎、脑膜炎等传染病的高发期。尽量少带幼儿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,房间内定时开窗通风换气,保证空气流通。

惊蛰一过,百花盛开,空气中扬着花粉、柳絮等,如果幼儿对花粉等过敏,应尽量减少户外暴露的时间,外出时要戴口罩。

饮食方面顺应惊蛰节气阳气上升、万物始生的特点,多吃性温、味甘的食物,如梨、大枣、山药、南瓜、栗子、春笋、百合、小米等。平时在烹调中可适当增加辛温食物,如葱、姜、大蒜、韭菜、香菜等。尽量要少吃酸味食物,多吃甘味食物来帮助脾胃运行,比如山药、芹菜、柚子、豆芽、红枣等,同时也应该选择具有辛香气味的调料以及蔬菜。


 在万物复苏之际,让我们一起品味惊蛰节气的民俗文化,探索大自然的奥秘,学会善待身边人,奉献一点点微薄的力量,我们的内心也会因为这一点一滴而变得温暖。